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赦文放欠官司不施行者乞许民闻奏奏 北宋 · 吕陶
 出处:全宋文卷一五九八、《历代名臣奏议》卷二一二、《宋代蜀文辑存》卷一六
臣窃以国家覃布赦令,与民休息,若雷霆之震惊,雨露之润濯,穷幽极远,皆欲使之生成茂遂,而无一夫不获之叹。
然而四方万里之广,监司郡县或非其人,不能深体朝廷德意,往往废格诏令,沮止惠泽。
大抵上通之则下塞,上与之则下夺,所以民间逋负,多不蠲放,涣汗之令,遂为虚文,嗟痛之声,闻于治世。
顷年泸州用兵之后,民力凋耗,曲赦放税,苗时中妄有奏请,加意歛督;
近日明堂礼成,天施浩荡,大蠲逋欠,蒲宗闵不恤困穷,公为抑曷。
细民既无告诉,朝廷何由闻知?
唐文宗开成肆赦,放释逋负,宰相郑覃、李石恐奸吏不能奉行,乞内置一本,以时观览,盖亦深防沮遏之弊。
向者英宗皇帝郊祀,降赦欠负,非侵盗者皆除放,而详定所谓须十分纳及三分方以赦除,钱明逸以为言,英宗即诏如赦令尽除之。
乃知有司之吝,非今日矣,圣主重民,固宜深察。
臣愚伏请特降睿旨,明诏中外应赦文放欠,官司不为施行者,许民庶实封闻奏,所属不得留滞。
庶使刻薄之吏,少知警畏,憔悴之民,尽蒙惠养。
唐石经赞1157年 南宋 · 周必大
 出处:全宋文卷五一六九、《词科旧稿》卷二 创作地点:浙江省杭州市
杏坛而六经之道或息,竹简煨烬而六经之文寖讹。
唐文宗皇帝之在御也,储精经籍,有意复古,而缃素缪盭,三箧几亡,博士浅陋,五车莫富。
时惟郑覃体上之意而悯道之衰也,慨然有请于朝,愿与钜学鸿儒协力雠校,准汉旧事镂石太学欣然可之。
于是周墀、崔球、张次宗、孔温业等咸预其选,群经渊博,是正无遗。
炳乎如丹青既闇而复彰,浩乎如江河既塞而复通。
观者鼎来,副墨四达,视汉熹平无愧焉。
敢竭謏闻,为之赞曰:
鲁麟笔绝,秦简烟扬。
汉既纂绪,经惟滥觞。
孔堂虽坏,汲冢未发。
补苴鏬漏,或󸈠或阙。
下逮熹平,漆书窃更。
蔡邕悯之,请刊石经。
古文篆隶,三体兼备。
万国摹写,诸儒竞视。
岁月远矣,暨于有唐。
太和开成,留心表章。
顾瞻学宫,博士充位。
鱼鲁莫辨,根银或盭。
时惟郑覃,号称儒宗。
愿正谬误,庶几继
天子曰然,硕学毕诏。
茫茫坠绪,旁搜远绍。
《诗》《书》《礼》《乐》,《易象》《春秋》。
爰究爰咨,以校以雠。
坡陀终南,有盘彼石。
是断是斲,载砻载饬。
乃命鸿生,书之以丹。
乃命国工,重之以镌。
材庀器攻,不日竣事。
峨峨成均,琬琰中峙。
冠带亿万,桥门毕环。
副墨四达,圣经不刊。
昔者之晦,维今晰矣。
昔者之非,维今是矣。
周宣中兴,石鼓刻歌。
千载寥寥,今犹不磨。
矧惟兹经,我唐盛典。
传之无穷,永正讹舛。
庄恪太子哀册文 唐 · 王起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四十三
大唐开成三年岁次戊午十月乙酉朔十六日庚子皇太子薨于少阳院。
十七日辛丑。迁座于大吉殿。
十一月乙卯朔二十四日戊寅。命册使太子太师右仆射门下侍郎国子祭酒平章事郑覃副使中书侍郎平章事杨嗣复持节谥曰庄恪
十二月乙酉朔十二日景申。葬于骊山之北原庄恪陵。
礼也。玉琯岁穷。
金壶漏尽。祖奠告彻。
哀笳将引。庭灭燎而月寒。
路摇旌而风紧。皇帝念主鬯之缺位。
悼佩觿之夭年。铜楼巳闭。
银牒徒悬。方追思于对日。
遽冥寞而宾天。典册具举。
文物咸备。爰诏侍臣。
显扬上嗣。其词曰。
皇矣帝绪。肇基绵古。
种德尊道。宗文祖武。
上圣开成。天下和平。
储祉发祥。是生元良
覃吁之初。岐嶷用彰。
蕴才游艺。玉裕金相。
既免孩提。是加封殖。
俾维城于东鲁。锡介圭于上国。
辞荣朱邸。正位青宫。
尊师重傅。养德含聪。
畏驰道而不绝。问寝门而益恭。
招贤警戒。齿冑谦冲。
冀日跻于三善。奉天慈于九重。
汉庄好学。既显于外。
魏丕能文。方循于内。
美不贰于颜过。嘉得三于鲤退。
焜耀甲观。铿锵瑜佩。
方积善于为山。何反真而游岱。
呜呼哀哉。忧兢损寿。
沉疴始遘。偫望并走。
百灵宜祐。吴客之问徒为。
越人之方靡救。占前星之掩曜。
东朝之降咎。天垂象而则然。
人由巳而何有。呜呼哀哉。
税驾承华兮即宫夜台。凤笙长绝兮蜃辂徐来。
启青宫而右出。历元灞而左回。
度凋林兮魂断。入旷野兮心摧。
水助挽而幽咽。云带翣而徘徊。
悲佳城之巳掩。见新庙之方开。
呜呼哀哉。授经兮曷期。
执绋兮增欷。九原作兮何嗟及。
七日还兮安可希。有少海之波逝。
西园之盖飞。商山之羽翼巳散。
望苑之宾客咸归。瑟彼玉简。
閟于泉扉。用传信于文字。
愿不昧于音徽。呜呼哀哉。
请罢榷茶使835年12月 中唐 · 令狐楚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四十一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伏以江淮閒数年已来。
水旱疾疫。
凋伤颇甚。
愁叹未平。
今夏
稍较丰稔。
方须惠恤。
各使安存。
昨者忽奏榷茶。
实为蠹政。
盖是王涯破灭将至。
怨怒合归。
岂有令百姓移茶树就官场中栽植。
茶叶于官场中造作。
有同儿戏。
不近人情。
方在恩权。
孰敢沮议。
朝班相顾而失色。
道路仄目而吞声。
今宗社降灵。
奸凶尽戮。
圣明垂祐。
黎庶合安。
微臣伏蒙天恩。
领使务。
官衔之内。
犹带此名。
俯仰若惊。
夙宵知愧。
伏乞特回圣听。
下鉴愚诚。
速委宰臣除此使额。
缘军国之用或阙。
山泽之利有遗。
许臣条疏。
续具闻奏。
采造将及。
妨废为虞。
前月二十一日内殿奏对之次。
郑覃与臣同陈论讫。
伏望圣慈。
早赐处分。
一依旧法。
不用新条
唯纳榷之时。
节级加价。
商人转卖。
必较稍贵。
即是钱出万国。
利归有司。
既无害茶商。
又不扰茶户。
上以彰陛下爱人之德。
下以竭微臣忧国之心。
远近传闻。
必当感悦。
再奏乞两府兼判1044年 北宋 · 范仲淹
 出处:全宋文卷三七三、《范文正公政府奏议》卷上
臣昨上愚见,乞诏两地辅臣兼领要务。
盖欲朝廷纲纪并举,以救因循之弊。
伏以三代命官,以三公论道,六卿分职。
按于书传,则三公兼卿事。
又汉以三公分部九卿,唐以六尚书分部二十四司,亦尝命宰相兼领事任,著于方册。
我国家承五代破散之弊,未能复三代汉唐之制,事多权宜。
中书冢宰之任,而四人或五人共司一职。
枢密院大司马之任,亦四人或五人共司一职。
上不专三公论道之事,下不兼六卿分职之业。
六尚书九卿之位,皆无正官,并是权假
三司审刑大理寺审官院、流内铨、司农寺之类,是朝廷六官九卿之职,而皆用人权知权判,无一正官,莫安其职。
臣到阙数月间,见审刑院梁适、宋祁、丁度三人权判,其审官院富弼、王拱辰、孙抃三人权判,本曹尽非正官,数易无定,大臣又不任责,岂是永图!
今二虏至强,四方多事,兵戈尚息,财利已乏,生民久困,苛政未宽。
设有饥馑相仍,盗寇竞起,将何以定,天下可忧。
国家当令大臣各竭其力,以持危坠之势。
如欲复三公九卿六尚书之位,则体大难举,卒不可定。
愿陛下从臣前议,且诏两地辅臣兼领要务,庶几可济。
陛下既能责两地之职业,大臣必能振百司之纲纪;
纲纪备用,则政令既行;
政令既行,则天下自理。
使吏安其职,民乐其业,虽有夷狄,而中国明盛,彼不我轻;
虽有水旱,而百姓富庶,自不为乱。
然后社稷可久,生灵无祸。
臣非才多难,分甘远弃,蒙陛下擢居辅列,夙夜思报,臣愿为百司中领一最重难处。
如朝廷不以职业责于辅臣,而伺其私有过咎,然后废黜,臣恐人人自全,但求免过,无补国家之政,不为社稷之福。
臣无任再三冒昧恳切之至。
进呈周朝三公六卿汉朝宰臣兼判事/周官:
三公/太(天子所师法。)太傅(傅相天子。)太保/保安天子。)兹惟三公,论道经邦,燮理阴阳,官不必备,惟其人三公之官,不必备员,惟其人有德乃处之。)
六卿/天官卿冢宰,掌邦治,统百官,均四海(今中书之任也。)
地官司徒,掌邦教,敷五典,扰兆民。
春官卿宗伯,掌邦礼,治神人,和上下。
夏官卿司马,掌邦政,统六师,平邦国(今枢密院之任也。)
秋官司寇,掌邦禁,诘奸慝,刑暴乱
冬官司空,掌邦土,居四民,时地利。
六卿分职,各率其属(属谓大夫也,每卿之属六十官。),以倡九牧,阜成兆民(以倡导九州牧伯,大成兆民之性命。)
岁终,天子斋戒受谏(谏当有所改为。)
六卿以百官之成,质于天子(质犹平,平其计。)
百官斋戒受质(受平报。)
然后休老劳农(飨食之。),成岁事(断计要。),制国用。
《周礼》大司徒职云:二卿则公一人。
郑注云:三公者,内与王询道,中参六官之事,外与六卿之教。
《周礼正义》云:三公下兼六卿
《尚书》孔安国注曰:冢宰第一,召公领之。
司徒第二,芮伯为之。
宗伯第三,彤伯为之。
司马第四,毕公领之。
周时三公各兼一卿之职。
汉制三公分部九卿
太尉所部:太常卫尉光禄三卿
司徒所部:太仆鸿胪廷尉三卿
司空所部:宗正、少府、司农三卿
唐太宗朝,宰臣兼职事:
萧瑀内外考绩委之司会(唐之尚书省,今之三司
高士廉太子少师,特令掌选。
杜如晦知选事。
马周中书令右庶子
戴胄专掌选事。
中宗朝,宰臣崔湜郑愔同知选事。
代宗朝,宰臣元载度支转运使刘晏度支盐铁诸道铸钱等事使。
德宗朝,宰臣乔琳京畿观察使窦参转运使齐映判兵部李勉判刑部刘滋吏部崔造判户部工部
文宗朝,宰臣杨嗣复、李珏同领诸道盐铁转运使李珏依旧判户部郑覃判国子祭酒
武宗朝,宰臣杜琮判度支盐铁转运使曹确充延资库使
皇朝开宝中宰臣薛居正淮南岭南湖南路都提举三司水陆发运使,同列沈义伦荆南剑南等道都提举三司水陆发运使
开拓辅臣兼领职任条目:
三司司农寺/今戎事未息,三司主天下大计,而财力已困。
司农寺管天下常平仓,以备水旱,赈救生民,亦可督天下劝农之政。
今委辅臣一员兼掌,重为经制,取天下岁入之利,并岁给之数较之。
有所不足,则须专置农官,以广天地之利。
大变商法,以行山海之货。
每至岁终,具天下减省冗费之目,增息财用之法,蠲放困穷之数,并常平仓增收赈发之数,及取天下官吏劝农课绩之优者,画一进呈。
群牧司/今诸路骑兵绝未精强,诸军阙马,人多相与咨怨
今委辅臣一员兼领,专修马政,较之汉唐增葺苑监,庶于多中选择,可得精强。
每至岁终,具括买并滋息之数,及拣选格尽筋骨必可带甲冲突者,方得均与诸军。
三班院/今三班使臣数千人,品流至多,难于区别。
今委辅臣一员兼领,常切选择可任边陲,或可擒寇盗,或可干钱谷,或可委亲民,每岁具所选到人数进呈,则人品自分,用无不当。
太常寺国子监/太常寺掌历代礼乐,上以奉天地宗庙,次则正朝廷,序人伦也。
国子监并天下学校,是国家育材之府。
今委辅臣一员兼领,以重其事。
每至岁终,具礼乐损益之事,并天下教育之数进呈。
审官院、流内铨/审官院、流内铨,是天下抡材之府。
今委辅臣一员兼领,每至岁终,具旌擢过京朝官若干,黜陟过选人若干进呈。
审刑大理寺刑部/经曰:刑者成也。
一成而不可变,故君子尽心焉。
天下之人生死荣辱,系于笔下,祸及非辜,怨动天地。
刑部覆较天下已断文案,并天下诉冤之奏,尽得辩正
今委辅臣一员兼领,以重其事。
每至岁终,具天下断过大辟徒流若干人,并特恩宽减及法寺辩雪人数,并刑部覆校过公案若干道,辩正冤讼若干件进呈。
郑覃给事中821年 唐 · 白居易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六十一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敕。
给事中之职。
凡制敕有不便于时者。
封奏之。
刑狱有未合于理者。
得駮正之。
天下冤滞无告者。
得与御史纠理之。
有司选补不当者。
得与侍中退
率是而行。
号为称职。
固不专于掌侍奉赞诏令而已。
中大夫谏议大夫云骑尉荥阳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郑覃
清节直行
正色寡言。
先臣之风。
蔼然犹在。
自居首谏。
益励謇谔。
擢领是职。
必有可观。
亦欲天下闻之。
知吾奖骨鲠之臣。
来谏诤之道也。
给事中
散官勋如故。
高陵令刘君遗爱碑831年8月 中唐 · 刘禹锡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九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县内之大夫。鲜有遗爱在其去者。
盖邑居多豪。政出权道
非有卓然异绩。结于人心。
浃于骨髓。安能久而愈思。
大和四年高陵人李仕清等六十三人。
思前令刘君之德。诣县请金石刻之。
县令以状申于府。府以状考于明法吏
吏上言。谨桉天宝诏书。
凡以政绩将立碑者。其具所纪之文上尚书考功
有司考其词。宜有纪者乃奏。
明年八月庚午。诏曰可。
令书其章明有以结人心者。揭于道周云。
泾水东行注白渠。酾而为三。
以沃关中。故秦人常得善岁。
水部式。决泄有时。
畎浍有度。居上游者。
不得拥泉而颛其腴。每岁少尹一人行视之。
以诛不式。兵兴以迁。
寖失根本。泾阳人果拥而颛之。
公取全流。浸原为畦。
私开四窦。泽不及下。
泾田独肥。他邑为枯。
地力既移。地征如初。
人或赴诉。泣迎尹马。
而上泾之腴。皆权倖家。
荣势足以破理。诉者复得罪。
繇是咋舌不敢言。吞冤含忍。
家视孙子。长庆三年
高陵令刘君。励精吏治。
视人之瘼。如瘭疽在身。
不忘决去。乃修故事。
考式文。暨前后诏条。
又以新意。请更水道。
入于我里。请杜私窦。
使无弃流。请遵田令。
使无越制。别白纤悉。
列上便宜。掾吏依违不决。
居二岁。距宝历元年
端士郑覃京兆秋九月
始具以闻。事下丞相御史
御史属元谷实司察视。持诏书诣白渠上。
尽得利病还奏。青规中上以谷奉使有状。
乃俾太常撰日。京兆下其符。
司录姚康士曹掾李绍实成之。县主簿谈孺直实董之。
冬十月。百众云奔。
愤与喜并。口谣手运。
不屑鼛鼓。揆功什七八。
泾阳人以奇计赂术士。上言白渠下高祖故墅在焉。
子孙当恭敬。不宜以畚锸近阡陌。
上闻。命京兆立止绝。
君驰诣府控告。具发其以赂致前事。
又谒丞相。请以颡血污车茵
丞相彭原公敛容谢曰。明府真爱人。
陛下视元元无所⿰(惨吝)。第未周知情伪耳。
即入言上前。翌日。
果有诏许讫役。仲冬新渠成。
季冬二日。新堰成。
驶流浑浑。如脉宣气。
蒿荒沤冒。迎耜释释。
开塞分寸。皆如诏条。
有秋之期。投锸前定。
孺直告已事。君率其寮躬劳徕之。
烝徒欢呼。奋袯襫而舞。
咸曰。吞恨六十年。
明府雪之。擿奸犯豪。
卒就施为。呜呼。
成功之难也如是。请名渠曰刘公。
而名堰曰彭城。桉股引而东。
千七百步。其广四寻。
而深半之。两涯夹植杞柳万本。
下垂根以作固。上生材以备用。
仍岁旱沴。而渠下田独有
渠成之明年泾阳三原二邑中。
又拥其冲为七堰。以折水势。
使下流不厚。君诣京兆索言之。
府命从事苏特至水滨。尽撤不当拥者。
繇是邑人享其长利。生子以刘名之。
君讳仁师字行舆
彭城人武德名臣刑部尚书德威五代孙。
大历中诗人商之犹子。少好文学
亦以筹画干东诸侯。遂参幕府
尹剧县。皆以能事见陟。
率不时而迁。既有绩于高陵
昭应。俄兼检校曹外郎
充渠堰副使。且锡朱衣银章。
计相爱其能。表为检校屯田郎中侍御史
斡池盐于蒲。锡紫衣金章。
岁馀以课就。加司勋正郎中执法
理人为循吏。理财为能臣。
一出于清白故也。先是高陵人蒙被惠风。
而惜其舍去。发于胸怀。
播为声诗。今采其旨而变其词。
志于石。文曰。
噫泾水之逶迤。溉我公兮及我私。
水无心兮人多僻。锢上游兮乾我泽。
时逢理兮官得材。墨绶繠兮刘君来。
能爱人兮恤其隐。心既公兮言既尽。
县申府兮府闻天。积愤刷兮沈疴痊。
划新渠兮百亩流。行龙蛇兮止膏油。
遵水式兮复田制。无荒区兮有良岁。
嗟刘君兮去翱翔。遗我福兮牵我肠。
纪成功兮镌美石。求信词兮昭懿绩。
考校京官奏 中唐 · 李渤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十二
宰臣萧俛段文昌崔植等。当陛下君临之初。
首任宰相。安危理乱。
决在此时。况陛下思天下和平。
敬大臣礼切。固未有昵比左右。
侈满自贤之心。而宰相之权。
宰相之事。陛下一以付之。
实宣化理千载一遇之时也。此时若失。
恐更无时。而等上不能推至公。
申炯戒。陈先王道德以沃君心。
又不能正色匪躬。振举旧法。
复百司之本。则教化不立矣。
臣闻政之废兴。在于赏罚。
等作相已来。未闻奖一人德义举守官奉公者。
使天下在官之徒有所劝。又不能黜一人职事不理持禄养交者。
使尸禄之徒有所惧。如是则刑法不立矣。
邪正莫辨。混然无章。
教化不行。赏罚不设。
天下之事。复何望哉。
一昨陛下畋游幸骊山宰相翰林学士是陛下股肱心腹。
宜皆知之。等不能先事未形。
忘躯恳谏。而使陛下有忽谏之名。
流于史册。是陷君于过也。
孔子曰。所谓大臣者。
以道事君。不可则止。
等言不行计不从。须奉身疾退。
不宜尸素于化源。进退戾也。
何所避辞。其萧俛段文昌崔植三人并翰林学士杜元㯋等。
并请赐考中下。御史大夫李绛左散骑常侍张惟素右散骑常侍李益等。
谏幸骊山郑覃等谏畋游。
是皆恐陛下行幸道途渐远。自此恣情无度。
又思马有衔橛不测之变。风寒生疾之忧。
急奏无所诣。国玺委妇人中倖之手。
等能率御史继以两省官大谏于朝。有恳激事君之礼。
可以诫无言者。其李绛张惟素李益三人。
请赐上下考外。特与迁官。
以彰陛下优忠赏谏之美。其崔元略供奉官之首。
合考上下。缘与于翚上下考。
于翚以犯赃处死。准令须降。
请赐考中中。大理卿许季同任使于翚韦道冲韦正牧。
皆以犯赃。或左降。
或处死。合考中下。
然顷陷刘辟之乱。弃家归朝。
忠节明著。今宜以功补过。
请赐考中中。少府监裴通职事修举。
合考中上。以其请追封所生母而舍嫡母。
是明罔于君。幽欺其先。
请赐考中下。伏以昔者宰夫入寝。
擅饮师旷李调。今愚臣守官。
请书宰相翰林学士中下考。上爱圣运。
下振颓纲。故臣惧不言之为罪。
不惧言之为罪也。今其三品官考。
伏缘限在今月内进。辄先具如前。
四品已下官。续具条疏闻奏。
宣慰镇州 中唐 · 穆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六十四
朕闻帝王丕宅四海。
子育群生。
如天无不覆。
如日无不烛。
其发号施令也如风。
其行庆布惠也如雨。
故能上符天道。
下感人心。
朕自嗣守宝图。
将欲恢宏王略。
常惧化有所未至。
恩有所不周。
乃眷冀方。
初丧戎帅。
念乎三军之士。
洎于四州之人。
或怀忠积诚。
而思用莫展。
或灾荒兵役。
而望恤何阶。
今则昌运一开。
诚节咸著。
王承元首陈章疏。
愿赴阙廷。
思保父兄之名。
克固君臣之义。
巳加殊奖。
别委重藩。
又念成德军将士等。
叶心向义。
丹款载申。
方欲效其器能。
各宜列于爵秩。
大将史重归牛元翼等。
巳并超授荣宠。
今复都加厚赐。
普示深恩。
兼以四州贫下百姓。
当敷赈赡之惠。
俾识含育之仁。
宜令谏议大夫郑覃镇州宣慰。
亲谕朕意。
仍共赐赏钱一百万贯。
内库户部见在匹段支送充。
赏给将士。
兼贷四州贫下差科。
州县之中。
或有残破颇甚者。
田宏正量便宜优恤。
存济。
朕又以王泽所洽。
天网方恢。
宥过释冤。
与人休泰
其管内系禁囚徒。
罪无轻重。
并宜赦免。
大将等。
虽巳颁赐官爵。
或虑有遗。
判官等。
宜委宏正具名衔闻奏。
如或父母在者。
别具上闻。
当加优恤。
当道从前巳来官吏将校等。
或忠义可嘉。
而刑戮滥及。
如有此色。
亦条录奏闻。
当加追赠。
如子孙见在者。
厚加优恤。
仍具闻奏。
四州之内。
有高年茕独。
或承平遗老。
咸睹皇风。
或孤独废疾。
不能自存者。
差官就问。
量给粟帛。
四州之内。
有奉职清勤。
惠及百姓者。
具事迹闻奏。
当量加进改。
如有隐居山谷。
退在丘园。
行义素高。
名节可尚。
或才兼文武。
卓然可奖者。
具名荐闻。
朕以武俊之勋劳。
光于彝鼎。
士真之恭恪。
继被节旄
承宗感恩。
亦克立效。
永言十代之宥。
俾赐一门之荣。
承宗兄弟。
并巳授官爵。
如或未尽沾及。
亦当具名闻奏。
承宗葬事。
亦差官勾当
礼物之閒。
周厚。
呜呼。
录其遗忠。
延乎后嗣。
旌其众善。
被于一方。
国有羡财。
不吝于恤隐。
朝有好爵。
无爱于赏功。
庶使八表大同。
五兵永戢。
宣示中外。
宜体朕怀。
郑覃开成政事 北宋 · 孙甫
 出处:全宋文卷五三七、《唐史论断》卷下、《唐宋名贤确论》卷一○
论曰:郑覃开成政事,「元年二年好,三年四年即渐不好」,颇得其实。
杨嗣复不顾事理,但谓讥己,要君求退,意不容,至有「上累圣德」之言,此奸人计也。
开成初李石同相,赞文宗为治,论议勤切,文宗励精,亦甚听纳。
如内置赦令一通,以时省览,敕长吏奉行不违,恩及天下;
紫宸宰相诸司官论事各举职,以郭承嘏给事中,有封駮之益,不令外任;
湖南羡馀钱,令收贮以备水旱;
徐州税色害人,悉使除罢;
王彦威度支羡馀物求宠,给边军衣赐不时,黜授卫尉卿
李石刚直之议,沮内臣仇士良威势,不使挠权:此元年二年之政事也。
至三年,仇士良遣盗刺文宗政事,使之出镇,朝廷待将相旧礼一皆寝罢,以滋士良之势;
中书、门下奏事,各挟所见,动成忿竞,无至公同心之称;
又奏改旧制,不令仆射尚书等论朝廷事;
文宗听后宫之言,议废皇太子,虽宰辅及宪官等论执,得以不废,然太子寻薨于太阳院;
仇士良用军中诬谤之事,枉害五千馀家:此三年四年之政事也。
以是观之,郑覃之言,岂非得实?
嗣复但恨沮己引用李宗闵之党,遂乘此指为瑕衅,尽力排之。
嗣复同相,况居四辅之首,既言政事一年不及一年,亦自言其过;
嗣复不共谋国事,求其失而更之,但快愤心,以言为过。
及罢,独当国政,又何所施为哉?
不踰年祸败,盖自取之也。
疏理刑狱诏 中唐 · 文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七十二
近者咎徵所集。
阳亢成灾。
靡神不宗。
获嘉应。
岂刑政之尚乖其当。
将狱犴之未察其冤。
夙兴以思。
庶答天谴。
宜令尚书右仆射李逢吉御史大夫郑覃尚书省疏理刑狱。
轻系者咸从于决遣。
重条者议所以矜宽。
小大以情。
必详必慎。
致诚无怠。
称朕意焉。
宰臣祈雨诏 中唐 · 文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七十三
秋旱未雨。
虑有幽冤。
缧禁多时。
须议疏决。
京师刑狱。
宜令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平章事郑覃亲往疏理。
仍分命宰臣祈雨于太庙太社白帝坛。
恤灾诏 中唐 · 文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七十二
朕嗣纂圣图。
覆育生类。
兢业寅畏。
上承天休。
而阴阳失和。
膏泽愆。
害我稼穑。
灾于黔黎。
有过在予。
敢忘咎责。
是用避殿彻乐。
减膳省刑。
思惕虑以覃思。
庶荐诚而致雨。
时泽未降巳来。
朕当避正殿。
减供膳。
常教坊声乐。
权停阅习。
飞龙厩马。
量减食
其百司官署厨馔。
亦且权减。
阴阳郁堙。
絷系伤害。
有紊和气。
是乖燮调。
今放出宫人一千人。
其诸道今年合进鹰犬。
宜数内停减一百头联。
在五坊者。
宜减放一百头联。
京城囚徒。
虑有冤滞。
巳委疏决。
务从宽降。
宜令郑覃令狐楚速具条疏闻奏。
内外诸司
先有修造。
稍非急切者。
并宜停省。
公卿百僚。
及戚里旧将相之家。
如有僭侈踰制。
御史台纠察闻奏。
诸州府长吏县令
有贪纵苛暴者。
御史台访察闻奏。
名山大川及能兴云致雨者。
各委长吏精诚祈祷。
于戏。
朕受天眷佑。
为人父母。
暵旱作沴。
焦劳匪宁。
遍祀山川。
靡爱圭璧。
菲食罪己。
缓狱消灾。
载深勤雨之心。
冀警纳隍之戒。
凡百士庶。
宜谅予怀。
郑覃平章事 唐 · 归融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四十七
朕嗣守丕图。务宏至理。
忧勤是切。宵旰靡遑。
所以庶政万机。悉委丞相
乃者失于任使。妖沴遽生。
方思正人。参我大柄。
银青光禄大夫尚书右仆射上柱国荣阳郡开国男食邑二千户郑覃。天资直气。
岳降上才。性惟端庄。
道本孤峻。文含风雅。
学洞儒元。通古今理乱之源。
达教化损益之要。历践华贯。
周旋大僚。休闻彰于缙绅。
政事满于台阁。载居讲席。
密勿内朝。胸襟洞开。
肝膈无隐。尝奏谠论。
发言有先见之明。每励贞规
勇退守独立之节。洎擢膺揆务。
总领庶官。坚操不回。
坠典皆举。尽瘁忧国。
竭忠戴君。必能毗予一人。
康济四海。邪正之路既判。
清浊之流自分。于戏。
秉兹钧衡。委乃髦硕。
尔其使万事得其序。百官得其人。
用贤罔不精。立法罔不慎。
弼亮刑政。燮和阴阳。
其听朕言。往践厥位。
克绍先德。岩廊有光。
可守本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散官勋封并如故。
请辨邪正以破朋党奏绍圣元年十月 北宋 · 常安民
 出处:全宋文卷二五六三、《九朝编年备要》卷二四、《宋代蜀文辑存》卷二七
大臣不和于上,朋党交恶于下,纷击诋讦,亏损风俗。
陛下姑务兼容,不明邪正曲直,则纪纲岂不日就陵迟?
唐文宗初亦慨然有意于治,史称儒雅恭俭,出于天性,故太和之后,朝廷号为清明
惟以牛僧孺、李德裕二党相攻,黑白不分,德裕之党有郑覃、陈夷行,僧孺之党有杨嗣复、李班,同时并用,纷争于前,唐祚遂衰。
陛下若不辨邪正,则朋党何时可破?
牛李之祸,可不戒哉!
蒋夔教授 北宋 · 李复
 出处:全宋文卷二六二七、《潏水集》卷五
某启:承教贶,伏审起居清福。
所示石经乃唐本耳,字画不甚佳。
唐宝历年间郑覃工部侍郎,患经籍讹谬,博士沿习,难于改正,奏召宿儒兴学校,定六经,准汉故事,勒石经于太学,以正其阙。
后为右仆射国子祭酒,奏起居郎周墀水部员外崔球监察御史张次宗、礼部员外温业等校定九经,旋令上石,后进石经一百六十卷。
蔡邕石经当在洛中。
宰相珣瑜之子,此旧史载之甚详,可阅之。
墨本上还,惟检入。
不宣。
某再拜。
杨嗣复 北宋 · 崔鶠
 出处:全宋文卷二七七九、《皇朝文鉴》卷一○一、《经济类编》卷八四
气类所合,物莫能间。
君臣相与,必有所谓合者。
君子不之察,欲彊以口舌折奸人之锋,势必不振。
此小人所以常胜,君子所以常不胜一也。
人情逆之则怒,顺之则喜;
毁之则怒,誉之则喜。
小人性便谀佞,志在诡随,而君子任道直前,有犯无隐。
此小人所以常胜,君子所以常不胜二也。
君子正直是与,不妄说人;
而小人窃爵禄以植朋党,竭智力以市内援,此小人所以常胜,君子所以常不胜三也。
君子难进而易退,小人易进而难退。
易进则常在上以制人,难进则常在下而为人所制。
此小人所以常胜,君子所以常不胜四也。
君子柔亦不茹,刚亦不吐,不虐幼贱,不畏高明;
而小人之于人,失势则鼠伏以事之,得势则虎步以凌之。
此小人所以常胜,君子所以常不胜五也。
君子穷则以命自安而不尤人,达则以恕存心而不害物;
小人在下则不安,而怀毒以伺上,居上则快意,而肆虐以害人。
此小人所以常胜,而君子所以常不胜六也。
君子一有不安于其心,则畏君畏亲,畏天畏人;
而小人欲济其奸,则欺君欺亲,欺天欺人,无不可者。
此小人所以常胜,君子所以常不胜七也。
君子厉廉节、崇名誉;
小人苟获其欲,则天下贱之而不羞,万世非之而不辱。
此小人所以常胜,君子所以常不胜八也。
君子于言欲讷,于行欲敏,有过则改,见义则服;
而小人矜利口以服人,喜奸言而文过。
此小人所以常胜,君子所以常不胜九也。
天下善人少,不善人多。
故君子为国求人,难于选拔;
而凶邪一啸,则千百为群。
此小人所以常胜,君子所以常不胜十也。
君子不念旧恶,以德报怨;
而小人忘恩背义,至以怨报德。
此小人所以常胜,君子所以常不胜十一也。
君子有若无,实若虚,有功不矜,有善不伐,而小人无而为有,虚而为盈,露巧而扬能,矜功而卖善,以惑时君,以冀徼倖。
此小人所以常胜,君子所以常不胜十二也。
君子小人之不敌,亦明矣。
郑覃、陈夷行所以罢黜,李德裕所以谪死穷荒,逢吉、宗闵、杨嗣复辈所以卒乎翔佯而得计,岂足怪哉!
京兆府新移石经记元祐五年九月二十日 北宋 · 黎持
 出处:全宋文卷二五九二
汲郡吕公龙图领漕陕右之日,持适承乏雍学。
一日谒公,公喟然谓持曰:「京兆阛阓间有唐国子监存焉,其间石经,乃开成中镌刻。
《唐史》载:文宗时太学勒石,而郑覃周墀等校定九经文字上石。
宰相祭酒,于是进石壁九经一百六十卷,即今之石经是也。
旧在务本坊,自天祐中韩建新城,而六经石本委弃于野。
至朱梁时刘鄩长安,有幕吏尹玉羽者,白,请辇入城。
方备岐军之侵轶,谓此非急务。
玉羽绐之曰:『一旦虏兵临城,碎为矢石,亦足以助贼为虐』。
然之,乃迁置于此,即唐尚书省之西隅也。
地杂民居,其处洼下,霖潦冲注,随立辄仆,埋没腐坏,岁久折缺。
殆非所以尊经而重道。
予欲徙置于府学之北墉,子且伻图来视」。
厥既视图,则命徒役具器用,平其沟堑而基之,筑其浮虚而实之。
凡石刻而偃者仆者,悉辇置于其地,洗剔尘土,补锢残缺,分为东西次比而陈列焉。
明皇注《孝经》及学碑,则立之于中央。
颜、褚、欧阳、徐、之书,下迨《偏傍字源》之类,则分布于庭之左右。
俄而如登道山,如入东序,《河图》《洛书》,大璧琬琰,烂然盈目,而应接或不暇矣。
先是,有兴平僧诞妄惑众,取索无厌,大尹刘公希道没入其赀。
有欲请于朝以脩慈恩浮图者,公即建言:崇饰塔庙非古,而兴建学校为急,朝廷乃以五百千畀之。
不费公,不役民,经始于元祐二年初秋,尽孟冬而落成。
门序旁启,双亭中峙,廊庑回环,不崇不庳,诚故都之壮观,翰墨之渊薮也。
学者暇日于此游息,得之于目而会之以心,固已有超然远诣之意,岂曰小补之哉!
窃惟六经天人之道备,圣人所以遗天下来世之意,尽在于是。
自周末至隋,千馀载之间,已遭五厄。
汗简以载,或焚或脱;
缣楮鱼蠹,易腐易裂。
道虽无穷,而器则有弊。
唯镵之金石,庶可以久。
有唐之君相知物之终始,而忧后世之虑深,故石经之立,殆以此也。
然以洛阳蔡邕石经四十六碑观之,其始立也,观视摹写者,车乘日千馀两,填塞街陌,可谓盛矣;
范蔚宗所见,其存者才十有六枚,馀皆毁坏磨灭。
然后知不得其人以护持,虽金石之固,亦难必其可久,此吕公所以为有功于圣人之经而不可不书也。
持书此者,岂特纪其岁月而已哉?
将使后之君子知古人之用心而不废前功,庶斯文之有寄云尔。
元祐五年岁次庚午九月壬戌朔二十日辛巳京兆黎持谨记。
安民镌。
按:《金石萃编》卷一三九。又见《雍大记》卷三二,雍正陕西通志》卷五五六,《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卷五一九、经籍典卷三六二,国家图书馆藏拓片·章专一二五○。
高宗习见太宗时谏官言事穆宗习见宪宗时谏官不谏 南宋 · 林之奇
 出处:全宋文卷四六○九、《群书考索》续集卷三六
高宗尝谓五品以上曰:「顷在先帝左右,见五品以上论事,或使下面陈,或退上封事,终日不绝。
岂今日独无事耶,何公等皆不言也」?
高宗在位昏童,固无足取,而求谏之言如此,岂非太宗导人使谏之风有以接于耳目,使之视效而然哉?
宪宗之时,久无阁中论事者,故穆宗耳目所睹记,不复知有纳谏之事。
至于谏议大夫郑覃、崔郾之徒,当群臣入阁之际,谏其宴乐畋游之失,乃甚讶之,问宰相以为此辈何人。
虽曰穆宗之不明,而贻谋之道无以使之视效者,实亦宪宗之过也。
中丞上殿劄子 宋 · 廖刚
 出处:全宋文卷二九九一
臣尝闻唐文宗丁居晦御史中丞,谓宰相郑覃曰:「朕尝与居晦论世人言李、杜、元、白为四绝,如何?
居晦曰:『此非君上合论之事』。
朕以此记得居晦,可为御史中丞」。
又谓牛僧孺可以为大夫曰:「向为中丞,颇不能击搏,恐非夙望」。
文宗摇首曰:「不然。
鸾凤自与鹰隼异」。
美哉!
文宗任人之意也。
臣阘茸下材,陛下不以其不肖,擢居是职,固不敢望古人万分之一。
然臣伏读训词,责臣持大体以正国之纪纲,有以见陛下之意与文宗合矣。
人主惟患不得论道经邦、燮理阴阳之人,与之跻一世于仁寿之域。
若区区艺文之末,岂所留神者哉?
居晦之言,宜有取于文宗也。
中丞执法,固当维持邦宪,击去奸邪之为国害者。
乃捃摭细故,矜嘴爪于狐兔之微,曾何足道!
之不察僧孺,宜乎文宗不以为然。
臣愿陛下不以文宗为无足法而忽其意,臣亦不敢徇流俗之见,专事苛察而忘大体也。
惟圣明鉴焉(《高峰文集》卷二。又见《历代名臣奏议》卷一四三。)
丞:原脱,据《历代名臣奏议》补。